在岭南的大地上科元网,8.5万余株古树名木静静伫立——
它们是自然的年轮,也是文化的脉络。
而那些默默守护古树的人,让这片土地的绿色血脉得以延续。
他们,有的传承祖训,有的扎根基层,有的利用科技力量,有的奔走号召——
不同的身份,却一起驻足在古树树荫下。

“不能砍这棵树,要保存好”
在始兴县大水村,村民池月德一家六代人,跨越三个世纪,守护着村里的“广东杉树王”。
“不能砍这棵树,要保存好。”这句祖训刻在族谱里,也刻在池月德家族每一代人的心中。
池月德不是职业护林员,但与职业护林员无异,他常常利用农闲或年节归乡的宝贵时间,默默清理古树周边杂草杂树,以最朴素的行动为古树创造洁净安宁的生长空间。
“这棵树陪着我们村六代人成长。小时候我就在树底下玩耍,听爷爷讲这棵树的故事。”
如今,他把古树的故事讲给年轻一代听,让“杉树王”伟岸的身影成为乡村记忆中永恒的象征。

六代人横跨三个世纪守护的“广东杉树王”
而在另一边的怀集县古城村,也有代代保护古树的传承。
古城村村民莫秀全十年如一日守护着“全省十大最美古树”之一——千年红锥王。“这棵红锥王是我们的保护神,保佑着村子代代兴旺。”他说。
他年均巡查200次以上,风雨无阻;发现白蚁侵害,第一时间排查上报、迅速处置,成功避免多次风险。
他还整理红锥王的历史渊源与生态价值,成为红锥王古树文化的“活字典”,向游客与研学团体讲述古树的故事。
在莫秀全的带动下,古城村形成了人人珍爱古树、保护生态的良好风气。红锥王古树公园,也成为“南粤红路径”的重要节点。
古树,在他们的守望中,不只是树——
它们是文化的精神坐标,也是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绿色信念。

1300多岁的红锥王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古城村人

“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一棵村口古榕树”科元网
在广州黄埔区,成伟珍与丈夫陆永洪并肩守护着11个街镇的2632株古树。
他们带领网格员每年实地巡查约6万次,从城区道路到村落角落,一株株古树的生长状况被记录在册,问题被及时整改。
“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一棵村口古榕树,”成伟珍说。
对她而言,古树不仅是植物,更是故乡的化身。每见一棵历史悠久的古树,她都能感受到它所经历的沧海桑田,也会想起家乡的亲人与儿时的院落。

成伟珍、陆永洪夫妇在巡查古树
而在夫妇二人的家乡清远,也有另一群人,在守护着他们共同的乡愁记忆。
在清远迳头镇井冈村的村口,三棵历经400多年风雨的古樟树,是村民的精神象征。
当古樟树枝干枯萎、树皮剥落时,村主任李宗敏主动站了出来。
他四处奔走,争取专项资金,同时发动乡贤、爱心人士和社会力量参与修复,只为留住那份乡愁。
如今,古树重新焕发生机,也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。每逢传统节日,村里都会在古樟树下举办文化活动——老人们讲述古树的历史,孩子们在树荫下嬉戏玩耍,外出打工的游子返乡时,总要先到古树下看看,在树下合影留念。
在茂名高州市柏桥村,村民何树志的脚步,几乎每天都印在古荔园的土地上。
他巡视93株古荔枝树,细心地记录下每一棵古树的生长情况,及时防治病害。荔枝花开时,他弯腰查看花序的长势;游客拍照时,他细心提醒不要靠得太近,防止踩踏导致古树根部土壤过度板结。
“我从小就在这个种植园里玩,这里是我童年的游乐场,这些树是看着我长大的,现在轮到我保护它们了。”何树志曾这么说道。

何树志在观察古荔枝树的生长状况
古树,在他们眼里,便是心中故乡的符号。
或许它们生长在记忆的村口,或是童年的游乐场,如今,他们以行动完成了对土地的反哺。
那些守护的身影,让人与自然的情感在一株株古树间延续,也让绿荫,成为乡愁最深的颜色。

“一起去讲述坝光古银叶树林的故事”
在深圳大鹏新区的坝光片区,自然学校创始人欧薇带领孩子、家长与社区居民,在古银叶树下上课。
一次带着儿子亲近自然的偶然寻访,让欧薇产生了开设学校的想法,可以带更多的孩子走进坝光、走进森林、爱上自然。
2020年,她依托深圳坝光500年古银叶树群和300年盐灶古村自然人文资源创办坝光自然学校,聚焦全世界最大古银叶树群,开展古树群保育和科普工作,构建起“政府+企业+学校+社区”古树保护行动体系。
她说:“从培训第一名志愿者开始至今已经5年了,我们现在有150名志愿者,我们一起去讲述坝光古银叶树林的故事。”
五年来,坝光自然学校共开发了3版银叶树自然教育教材和4类课程体系,累计开展活动282场,线下参与人数达1.79万人次、线上达244.23万人次。

坝光自然学校开展古树保护活动
除了欧薇,还有越来越多人结合自身实际,让更多人加入古树名木保护的行列。
在江门新会,林业工程师陈小玲发动全民参与古树名木保护宣传。她组织“绿美‘森’踪——古树名木保护志愿服务项目”,一年多来开展195场活动,吸引5381人次参与。

绿美“森”踪活动现场,中小学生踊跃参与
在珠海高新区,讲解员林青通过“共乐灯会”活化古树资源,让古树成为民众夜游打卡点;
在湛江遂溪县,罗广带领村民唱《嫣桐树歌》,打造“生态+文旅”模式,让古树成为乡村振兴的“绿色引擎”;
在阳江江城区,关勋历守护画家关山月父子手植的古榕树,将关山月故居与古树的守护的故事接力发扬,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教育场所。
南粤大地的古树下,究竟从何时起,有了这些“常驻的人”?无人得知。
也许是从一千多年前开始,韩愈到阳山做县令,阳山人敬韩愈,也敬他手植的那两棵唐桂。
也许是在明末清初之前,才使学者屈大均在《广东新语》感叹,“榕易高大,广人多植作风水,墟落间榕树多者,地必兴”。
更有可能,在更久远的无文字的年代,从山间到海岸,从村头到城市,人们早已秉承着一种信念——树与人共生,树在,家在。
古树无言,守护有声。
绿荫之下,是一代又一代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承诺。
当更多人和他们一起抬头凝望古树,在心中种下一棵树——
古树的故事,便不会老去。
采写:南方农村报记者 吴晓翠
来源:南方农村报
新立方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